时尚 > 流行趋势 > 建国60周年 细数“衣路”进程上

建国60周年 细数“衣路”进程上

来源于:美人志2011-06-22 12:32编辑:vdo
分享:

一位作家说过:“衣服是一种语言,是表达人生的一部袖珍戏剧。”从共和国成立 ……

一位作家说过:“衣服是一种语言,是表达人生的一部袖珍戏剧。”从共和国成立至今的60年里,衣着就像是写在人们身上的历史。从上世纪50、60年代的“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”到70年代的大变革再到80年代的色彩缤纷和90年代的变化无穷,最后到21世纪的追求个性的张扬,它的不断革新也从细节处直观的见证着中国社会政治、经济及文化的变迁。今天,让我们打开记忆的盒子,一起细数那些曾经的流行。

 建国60周年 细数“衣路”进程(上)

50年代中国流行:中山装、列宁装、工装裤、布拉吉

新中国成立后,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。西装和旗袍被看做资产阶级情调,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。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。开国大典时,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,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。男性穿中山装,显得庄重、精神。

中山装十分正统,上衣的纽扣很多,4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,但样式过于呆板,缺乏创新。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。也就是从那时起,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——“列宁装”,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。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,样式为西装开领,双排扣,各有3个纽扣,腰中束一根布带。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、青睐的“时装”,其中,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,以显示其革命性。

同时,新中国成立以后,生产领域的工人阶级地位得到提高,着工装成为一种荣耀。又由于国家经济处于低水平待发展阶段,因而艰苦朴素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时代风尚。绝大多数民众过着“新三年、旧三年、缝缝补补又三年”的拮据生活,但逢年过节总会做身新衣服,至少也会换身干净的衣服。

而上世纪50年代末,一时风靡的“布拉吉”红遍全中国。这种来自苏联的连衣裙款式简单,却带来了些许色彩。“人人穿花衣”的口号让人们身上的服装不再那么单一,不过色彩也是素雅淡丽,大方的装束引领了潮流。

图说天下
美女图库服饰搭配明星图片时尚生活
相关阅读
猜你喜欢
大家都在搜